周星驰的十大经典电影 周星驰经典电影排行榜
402
11-25
【影视锐评】
奥运会期间,各种赛事直播节目成为电视端和网络视听平台的收视热门;《中国节令》联合融媒直播、《知乎答案奇遇夜2024》等网络直播节目入选广电总局2024年第一季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推选活动优秀作品目录——近日,直播节目的相关新闻频出,引发业界关注。
在传统电视时代和网络直播时代早期,节目直播较为常见。1958年,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实验性广播。由于没有电视录像设备,而电影胶片又比较昂贵,所以一开始电视台播放的节目都是直播形式。后来,随着技术进步,磁带录像机出现,电视台进入以录播为主要模式的时代,直播作为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的“重头戏”,用于特定时刻的大型活动、重大赛事,如春节联欢晚会、奥运会和各类综艺节目总决赛,通过实时传播方式营造现场感、仪式感。21世纪以来,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网络直播技术越来越成熟,大大降低了直播的技术门槛。很多电视和网络节目搭乘这趟快车,利用网络直播技术,将内容实时上传网站供人观看,拓宽内容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网络视听蓬勃发展,一种新的节目形态——直播节目涌现出来。在这类节目中,节目内容和直播技术不再是物理层面的叠加,而是将网络直播技术的各种互动特征嵌入节目内容创作逻辑中,让技术与内容产生“化学反应”。
直播节目的主要优势在于互动性。有的直播节目采取“1+N”多机位直播模式,除设置主直播间,直播节目主体内容、全局画面,还设置竖屏机位、嘉宾个人视角等,让观众可以选择不同视角,将台前幕后的各种细节尽收眼底。如某音乐类直播节目设置多个独立机位全程记录歌手们的反应,并赋予观众“云导播”权力。一个歌手演唱时,观众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他的演唱画面,也可以选择其他歌手的观看画面。这样就形成一种类似观察类节目的叙事模式,使观众处于全知视角中,获得参与感。有的直播节目将互动方式从热线电话、外景连线、场内观众问答等小范围交互扩展为弹幕、点赞、投票、打赏、连麦等全网络互动,让观众深度参与内容生产并影响节目发展走向,实现从“观看直播”到“参与直播”的转变。如在一档音乐类直播节目中,观众对嘉宾的点赞数直接决定其比赛分数。此外,直播节目可以让万千观众同时在线,以高度的情感连接和特定的场景渲染引发人们的心灵共振。如《文物里的长江》直播节目中,来自五湖四海的网友结合自己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自身经历中与长江有关系的故事,对长江文明各抒己见,增强了对长江母亲河的认识以及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价值认同,丰富了节目的内涵和外延。
当前,直播节目成为视听节目创作的新风口,受到平台和创作者的青睐,其创作已涵盖演出、戏曲、科普、读书、体育赛事等多个领域。然而,我们在为其迅猛发展感到欣喜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和不足。
现阶段,直播节目的创作理念和制播流程仍处于探索阶段。除了少部分节目是货真价实的直播节目外,大部分节目的编排和叙事仍未跳出录播节目范式,使直播形式沦为吸引流量和提升热度的宣传噱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直播节目“即拍即播”和“一帧不剪”的创作模式难度太大。不同于录播节目剪辑播出的确定性,直播中的不可控因素较多,主持人、嘉宾、观众、导播、现场调度在任何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引发“蝴蝶效应”,影响播出效果。直播节目也不具备进度拉拽和倍速观看功能,若节目节奏拖沓、叙事无序,或有长时间的空白镜头,也容易引发观众不适。所以,要制作一档优质的直播节目,需要综合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较强的制作团队和强大的技术、经费支撑,做好精心编排和周密预案,保证导演组、制作组、摄像组、编剧组等科学联动和有效配合,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因此,创作者应结合平台属性、节目内容、受众需求谨慎选择直播节目形式。首先,梳理节目主题与内容,判断节目的节奏与流程是否符合网络直播的特性。例如,音乐竞演类、体育竞技类节目更具现场感、悬念感、互动感,与直播形式匹配度更高。其次,选定直播节目形式后,应结合平台属性、团队优势和受众需求设计节目流程、互动形式,保证互动元素真正融入节目内核,实现节目内容与直播技术的深度互嵌。最后,根据节目编排设计周密的行动方案来协调各方资源,确保主持人、嘉宾、制作团队在直播现场井然有序、各司其职。总之,直播节目是值得深入挖掘的节目表现形式。面对这片创作蓝海,创作者应时刻保持清晰思路,根据自身优势与资源,不断提升创制水平,实现技术与艺术的两翼齐飞。
(作者:程梦瑶,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