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王大极品怎么打装备暴率高—正版专世,经典回归
37
11-25
■本报记者 王筱丽
日前,一连五场为青年优秀昆曲演员量身定做的“五子登科”演出季火热收官,场均高达90%的上座率彰显着上海戏曲界年轻一代的实力与人气。上昆闺门旦罗晨雪在场下为师弟师妹热烈鼓掌,去年盛夏她也曾是“五子登科”中的一员,凭借全本《牡丹亭》收获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后,她成为上海戏曲界最新绽放的“一朵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在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担任首任团长的上海昆剧团,一条思路明晰的人才培养链,锻造出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演员队伍,老中青三代昆曲人共同为上海的传统文化事业发光发热。而这些,都依托于上海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体制改革与“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对青年人才个性化、精细化的孵化体系,让演员走上台前修足内功、完善自我。
学馆里打磨细节,老艺术家手把手授业传艺
文化生产是创造性劳动,核心在人,人才济济、新人辈出,文化才能繁荣兴盛。2015年,在上海“一团一策”改革的背景下,“学馆制”培养计划在上海昆剧团应运而生,请到国宝级昆曲老艺术家手把手指导,从拍曲到下地表演,一一为年轻人规范,之前在科班学习了十年的演员也得“回炉重造”。
作为第一期“学馆制”的学员,罗晨雪向老师张静娴学习上昆代表剧目之一《长生殿》(精华版),开启了“敲洋钉”式教学:“唱念做表,老师一个个细节‘敲’给我们。”《长生殿·絮阁》里杨贵妃出场短短一句“一夜无眠乱愁搅”,两人就探讨了许久——“一”字要唱得缠绵悠扬,气息饱满,展现出杨贵妃等待一夜的烦闷,“无眠”则要略往回收,用反差烘托人物辗转的心境。如此细致的咂摸是学馆里的常见光景,“老师们的耳朵太敏锐了,一丝一毫没练到位都逃不过。”
“学馆制”把深造课堂搬进了剧团,也把一个更开放自由的艺术空间搬进了排练厅。近距离、密集式学习之外,更有老艺术家深厚功底和德行操守的耳濡目染。三年一期“学馆制”,“毕业生”们迎来了全新的舞台蜕变。“你演出了自己的杜丽娘!”全本《牡丹亭》亮相后,张静娴的一句鼓舞让罗晨雪激动不已。成功背后是师徒的“艺相承”“心相通”。罗晨雪前往澳门参评“梅花奖”前夜,紧张得一夜睡不着,老师发来消息:“这样的历练会助你前进路上不畏任何艰难。”得奖后,“身经百战”的老艺术家一面叮咛“大奖之后,心态要‘归零’”,也不忘幽默打趣:“今晚你依然会睡不着的!”如今的罗晨雪充满表演和创作的欲望。今年10月,全本《牡丹亭》将赴法国演出。“我和伙伴们都迫不及待了,想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古老昆曲的全新魅力!”▼ 下转第二版
以演出为中心推新人,95后已能挑大梁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如此感叹着一位位演员从稚嫩到挑大梁的蜕变。“因材施教,以戏育人。唯有扎扎实实的一招一式,才能让一唱三叹始终流丽悠远。”她说。如果把“学馆制”视为“敲洋钉”式的慢工出细活,那么“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更像是给青年演员一次挑战自己的“大刀阔斧”。于2015年启动的“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为全国首创,迄今已举办两届。“计划”不仅为青年文艺家的创作和演出搭建平台,也开设专题研修班,以德艺双馨为目标,培养人民需要的文艺家。
开阔青年文艺人才的文化视野与心胸是“计划”的期待之一,年轻演员们把握住机会,拓宽自己的戏路。2019年入选“计划”,罗晨雪出人意料地把一折刀马旦常演的《雷峰塔·水斗》武戏文唱,令人惊艳。上海京剧院演员杨扬在同一届“计划”中,拿下《四郎探母》《桃花村》《王熙凤大闹宁国府》三出剧目,大为精进;更为游戏《原神》配唱一曲《神女劈观》倾倒全球玩家,为传统文化借船出海大大圈了一波粉。
吴虎生与戚冰雪、朱洁静与王佳俊,这两组蜚声国内乃至国际的舞蹈搭档皆是“计划”的培养对象。人才与舞台互相成就,吴虎生演而优则导,接连捧出原创编导作品《难说再见》《大地之光》,95后的戚冰雪则通过《白毛女》《天鹅湖》《茶花女》等多部大戏快速成长,如今已是上海芭蕾舞团首席主要演员。红色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至今已演出超600场,依旧热度不衰,其背后,是包括朱洁静与王佳俊在内的三组主演阵容构成的强大“预备队”。
上海歌舞团团长王延告诉记者,在《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的多轮驻巡演过程中,歌舞团坚持“实战练兵”——让年轻演员人才快速成长为舞台上的新生力量,也历练出一支抗压能力强、专业素质过硬的舞美团队。随着创新人才培养品牌项目“元舞际”逐步推进,青年舞蹈演员、编导将迎来更多展示才华的舞台。“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符合文化领域特点、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机制,我们必须一手抓演出,一手抓创作,让更多新人走得稳走得远。”王延说。
随着演艺产业的创新发展,各类小剧场与新空间构成了更多元更丰富的观演场景。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与观众需求,上海越剧院开设“青年艺术创作沙龙”,希望通过微越剧、微电影等创新形式放大传统艺术的“声量”。“文化人才的出现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我们要能识才、重才、爱才”,谷好好说,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文化人才队伍,在上海天地宏阔,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