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钢铁侠》:英雄人物重塑新视角

娱乐主编 2024-11-29 00:44:18

   舞台上英模人物时常可见,话剧《钢铁战士》却突破了同类题材常规表达范式,不仅讲述了海战英雄麦贤得的辉煌壮举,更呈现了他成为英雄之后不断跌倒、爬起的漫长岁月,着重表现了在他背后的坚定支撑与厚实的社会力量,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价值。

   潮汕青年麦贤得18岁入伍,成为海军611号护卫艇上的一名轮机兵。在“八六”海战中,一块高温弹片扎进他的头部,但他依然牢记班长牺牲前的嘱托,凭着作战训练时练就的“夜老虎”硬功夫,在几十条管路、数百个螺丝里,检查出那颗被震松的油阀螺丝,确保了舰艇轮机正常运转,并以惊人的毅力坚守了三个小时,保证了护卫艇动力的延续,直至战斗胜利,他由此被誉为“钢铁战士”。

   但也因为这场海战,麦贤得经历四次开颅大手术,留下严重的脑外伤后遗症:癫痫,偏瘫,右手无力,行动不便,语言障碍,而且不得不服用的大量药物,还产生了暴躁易怒、记忆衰退的副作用,这些都将伴随他的一生。苏醒后的麦贤得,不愿忍受这样的生活,一度想要放弃,他不断质问自己“为什么没有牺牲,反而成为别人的拖累”。

   全剧集中描述了三个问题:麦贤得因为什么成为英雄;成为英雄之后为什么“生不如死”;看清了生活的艰难后,为什么依然选择活着。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构成全剧的内核。罗曼·罗兰曾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麦贤得用他的一生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全剧用“两个真实”的统一,即真实的英雄和真实的艰难生活的统一,将英雄还原于平凡的个体,呈现了麦贤得成为“钢铁战士”之后的心路历程。“八六”海战是麦贤得辉煌的顶点,但辉煌很短暂,随之而来的是一生的病痛。当他被折磨得难以忍受时,老艇长告诉他:死不难,活着更难。牺牲的是英雄,活着也是一种牺牲,也是英雄。你以后的日子就是一场接着一场,敌人一拨接着一拨的打不完的仗,你不能退缩,不能当逃兵,不能让英雄的称号打了折扣。麦贤得记住了老艇长的嘱托,把人生所有的伤痛、艰难,都当作战斗、冲锋。当“英雄”不再被定格在永恒辉煌的那一瞬间,他用一生艰辛的“战斗”去维护英雄的名誉不蒙尘,在漫长的岁月中继续诠释“钢铁战士”称号的内涵。

   作品提供了一种英雄人物如何再塑造的新视角、新思考。无论犯病时多么暴怒,麦贤得内心始终保持听党的话,是非分明,坚持正义的清醒认知,为人民服务的那根弦始终未断,自觉将个人生命和国家利益保持高度一致。一方面“生不如死”,一方面又必须顽强活着。即使离开部队去山区,也坚持为村民做好事,所有的委屈和伤痛折磨都没有改变他的英雄本色。人生处处是战场,时时做党的好战士,麦贤得用生命力、意志力创造了奇迹。他平凡而伟大,他身上体现出的能量背后正是他听党的话的朴实鲜明的印证。

   剧中麦贤得妻子李玉枝的形象开拓了英雄人物塑造的新边界。李玉枝用一生守护麦贤得,用弱小的身躯支撑着英雄不断站起来,她的坚强和韧劲,也带有更令人可亲的英雄气。这出戏里,爱情是一场战斗,变成了跌倒与爬起的顽强较量,有了李玉枝,麦贤得增添了活下去的动力,她同样是当之无愧的英雄。由此,也让观众意识到,原来英雄不只是站在聚光灯下的麦贤得,还有妻子、老艇长、战友,以及医生、护士等守护英雄的人们,他们共同奔赴这场守护生命的战役,向人们展现英雄并不孤单的现实场景。

   该剧舞台设置简约大气,舰艇内舱、医院病房、汕头人家、甘蔗地,以及依靠转台搭建的钢铁造型的多层空间表演区,再现了浓厚的地域和军旅特色。影视特写与蒙太奇手法、多媒体视频调度,交互呈现着不同的戏剧空间与场景,扩展了舞台的表意空间。全剧通过不同表演形态的快速切换,将舞台上的现实空间和心理空间区分开来,流畅清晰,带来真实可信的历史质感。在场景处理上朴素单纯,不刻意煽情,力求克制内敛。与以往所有英雄的表演方式不同,对演员来说,要表现一个因脑外伤留下严重后遗症的人,从台词到身段,从内心到外在,都充满表演的尝试性,也使该剧为同类题材的人物塑造提供了生动新鲜的舞台实践。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三小时与一辈子,短暂的辉煌与长期的煎熬,现实与回忆,多方守护与内心的挣扎,形成英模人物表达的独特路径。对英雄的守护和对其生命的珍重,折射了一个文明社会、先进制度的重要价值内核。该剧多侧面揭示了麦贤得人生崇高境界的来源及社会对英雄尊崇的风气,展现出人文思考和时代气息,最终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面对无数战斗,时刻要有冲锋陷阵的意志,使英雄的定义更为丰富。

   (作者:刘玉琴,系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