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贼王最强》预售开启,重燃青春激情
43
11-29
作者:黄海贝
11月12日,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在停更数年后,正式回归大众视野。她回归后发布的第一支视频,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为主题,展现了中国漆器的工艺之美。在微博平台,这一作品发布不到6小时,播放量就突破了1亿人次。
李子柒在海外也颇具影响力,她以精美视频为载体,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传向全球。目前,李子柒的YouTube粉丝订阅量已突破2000万。
不仅仅是李子柒,以诗词、典籍、国宝等为主题的电视节目屡受好评,探源中华文明的纪录片获得大奖,演绎非遗工艺、传统戏曲、国风音乐的短视频破壁出圈……一段时间以来,以传统文化为主题或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视听内容,不断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热点。
传统文化视频为何越来越受欢迎?一个重要原因是——好看。
在上海博物馆今年举办的“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上,观众们看到了一张黄金面具的复制品。这张完整的黄金面具,出自UP主“才疏学浅的才浅”之手,他花了15天的时间,用了500克黄金,“复原”了三星堆出土的黄金面具,并把过程拍成了视频。在B站(哔哩哔哩),这条名为《15天花20万元用500克黄金敲数万锤纯手工打造三星堆黄金面具》的视频,位列“入站必刷”的“历史经典”,受到大量观众的追捧,播放量已超过1850万、点赞数超过260万。
已在国内外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积累了数百万海内外粉丝的自得琴社,是一个已成立10年的国风乐团。打开他们的视频,犹如打开了一幅活动的古代画卷:乐师们身着汉唐服饰、盘着发髻,或轻抚古琴,或拨弄琵琶,或敲响鼓点……这样的演奏视频,总播放量已破3亿。
“国风变装达人”朱铁雄和他的团队,则以“国风+叙事+特效变装”的形式,塑造中国的“超级英雄”。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的第一条短视频,就是讲了一个关于孙悟空的故事,视频发布当天点击量就超过了500万。网友对朱铁雄的视频的评价是——“上头!”“太燃了!”“细节充实、制作精良、故事感人……”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视频为载体,以创意为纽带,一个又一个形式新颖、制作精良的视频,好看、好玩、好新鲜。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加具象、清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眼前;另一方面,短视频也让一些以往不被重视的“老古董”,不断吸引眼球、收获惊叹,在互联网时代焕发出“既古又新”的强大魅力。
而往根源处探寻,传统文化视频的愈加火热,是因为它们在更深层次上与观众产生了共鸣共情,在更广范围里激发了大众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在第29届上海电视节上,由中国导演干超执导的纪录片《何以中国》获白玉兰最佳系列纪录片奖。在竞争中,《何以中国》击败了《地球脉动(第三季)》《莎士比亚:天才的诞生》等一批国际精品力作,最终折桂。评委会赞誉:《何以中国》在保存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很好地描绘了中国的起源。
这部八集系列纪录片之所以打动了很多人、感染了很多人,其核心正在于众多观众从片中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产生了极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位观众饱含深情地在评论中写到:看我们的文明在摇篮里的孩提模样,看她在辽阔的山川大地上蓬勃成长,在5000多年前形成一个可以称作中国的共同体,长成为真正的文明……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3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明形态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明。
因此,中国动画的开拓者万古蟾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在《闲话卡通》一文中说:“要使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土壤里生根。”
不仅仅是动画,各种文化产品都能够从“民族传统土壤”中获得“无限的生命力”,因为在其中,蕴含着中国的文化意涵、人文精神,东方的哲学思考、美学风格,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宝藏。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各种文化产品与传统文化如果仅仅是简单地挂钩、敷衍地包装,是绝对行不通的。“在自己民族传统土壤里生根”,就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再发掘、再创新,使之和当今的审美习俗相融合,和当下的市场需求相匹配。
正如《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在谈及文化传播时所说的:把中国故事讲给外国观众,就像送一件礼物,硬塞的别人不一定喜欢,“用画面、特效这些漂亮的‘装饰’包装起来,人们才会有兴趣。而打开包装后,他们自然会欣赏到最打动人的东西——文化内核。”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