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新消费转化为城市新动力。表演艺术的作用是什么?

娱乐主编 2024-11-23 23:32:28

  本报记者 李婷

  “文化创造是源头,文化消费是端口。只有疏通源头与端口,文化这条河流才能不息地奔腾流淌。”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国际文化学会会长陈圣来说,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态,一定是文化创造和文化消费两翼比翼双飞。文化消费的生态与产业,正在孕育着一场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上海有资格、有意识、有能力走在前列。

  为发挥文旅消费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增强文化领域对外开放与促进文明互鉴,“城市文化 国际对话2024——文旅新消费,城市新动能”研讨活动日前在沪举行。这是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国际对话系列论坛之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从业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做好文化消费这篇大文章,解锁文旅新消费与城市发展的新路径、新机遇。

  艺术成为城市的流量入口

  “文旅新消费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有助于塑造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提升城市软实力。”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以柏林爱乐在中国的首次驻演为例,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别项目,这个“交响天团”的上海之行成为今夏现象级的文化事件。据统计,柏林爱乐在上海总票房超1500万元,12场演出上座率均达100%,各项活动共惠及观众超2万人次,超过前三次乐团来沪的观众人数总和。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驻演吸引了超过10%的境外观众和47%的外地观众打飞的、坐高铁前来,来自北京、天津、新疆、海南等20多个城市以及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的观众,为了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市。据美团的数据监测,其间,上海大剧院附近餐厅的营业额环比增长约30%—40%,最高订单量提升了94%,交易金额提升了167%,上海大剧院咖啡厅也创下年内的单日销售额新高,大幅增长约65.4%。人民广场周边打车订单量环比上涨3.6%。

  “优质文化赋能城市消费效益显著,真正促进了人流聚起来、人气热起来、消费旺起来。”李明表示,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不仅打造集聚全球演艺资源的大码头、吸引海内外游客的加速器,也要打造助推社会经济增长的强引擎,聚人气、引流量、促消费,让文化艺术成为城市的流量入口,助力上海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

  文化新质生产力未来可期

  据介绍,2023年上海市举办了营业性演出4.5万多场,观众接近200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过33亿元。上海的专业剧场特别是演艺新空间发展迅速,集聚效应不断强化,演艺大世界也成为国内演艺集聚区中最大的亮点。黄浦区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环人民广场1.5平方公里范围内,目前有专业剧场26个、演艺新空间87个。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认为,上海打造演艺之都成绩亮眼,而与国际高水平演艺之都相比,依旧有提升空间。比如,上海去年全年举办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营业性演出118个项目、194场,票房达到21.1亿元,占据上海演艺产业近三分之二。但上海仍然缺乏全球顶级演唱会,原因之一是缺少顶级的国际级演艺经纪机构和国际顶级演艺经纪人才。黄昌永建议,在演艺大世界进行试点,引进国际顶级演艺机构入驻,提升国际顶级演艺人才的集聚,在签证、报关等政策方面予以支持。

  “大部分的剧院还没有打破传统镜框式舞台,期待更多创新型的演出空间出现,打破演出和观众空间分割的传统。”“上海的演出票务系统,可以借鉴电影院票务系统,建立集成性的票务系统,便于观众购票。”在他看来,打造亚洲演艺之都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给予支持和努力。其中,人力资源是演艺之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演艺设施是演艺之都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文化政策是演艺之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驻场演出是演艺之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表示,各类沉浸式演艺的涌现,代表着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蓬勃能量正喷涌而出。未来,新业态、新模式、新体验是文旅新消费着力的方向。他建议文创加科创焕发新动能,虚实交互打造多维空间,区域集中构建城市亮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