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文艺创作切不可歪曲优秀传统文化

娱乐主编 2024-11-23 18:24:24

  作者:江飞

  近些年来,文艺领域掀起“国潮风”“新中式”的创作热潮,各类优秀作品不断出圈,比如春晚创意舞蹈《只此青绿》《锦鲤》,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五星出东方》,电影《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长安三万里》,大型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中国好时节”系列节目》《“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等等。这些作品的特点在于,借助影视传媒、数字技术、网络视听等现代媒体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精髓和美学精神,进行了生动直观、美轮美奂的视听转化,激起了越来越多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情感共鸣。他们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与时尚创意以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新时代的生活美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了起来。

  当然,在看到国潮文艺创作如此繁荣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要正视创作过程中存在着的某些歪曲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诸如乱改诗词古语,破坏传统服饰,篡改历史事实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受众的思想认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都产生了不良的误导和损害,值得警惕。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古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粹,诗词古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在唐诗宋词、古语名言里感受着汉语的魅力,获得审美的滋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影视剧以唐诗宋词命名,直接引用诗歌里的原句,比如“寂寞空庭春欲晚”“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还有的则根据剧情或主角的名字套用诗句来取名,如“人间至味是清欢”“路从今夜白”等。但与此同时,为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娱乐效(笑)果,诗词古语也常常惨遭恶搞,综艺在调侃、影视在乱用、广告在篡改。当诸多谐音字、多义字成为娱乐大咖们制造无聊谐音梗的源泉,生造出“粪发涂墙”“善解人衣”等“知名词汇”,当“雨雪霏霏”在电影里变成“雨雪靡靡”,当《静夜思》在孩子们的口中变成“床前明月光,李白推开窗,举头望天庭,低头砸了缸”,难道我们只剩下一笑了之?叶嘉莹先生说,“中国古典诗词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如果我们不能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典雅纯粹的诗词古语,不能对绵延至今的民族语言文化怀有敬畏之心,那么,长此以往,传统文化必将被玷污和亵渎,民族血脉和精神家园必然会干涸和丧失。

  服饰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历史发展和社会时尚嬗替的标志之一,尤其是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汉服作为一种承载着数千年民族记忆和传统文化的服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毋庸讳言,今日影视剧中的服化道和“小鲜肉”的面孔一样,变得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唯美,对服饰的极端追求甚至到了病态的地步,这往往有两种表现:一是置本民族服饰于不顾的完全他国化。如某爱情古装喜剧,明明以唐代为故事背景,演员们却身着日式服饰,吃寿司,穿木屐,满屏的日式风。二是对本民族服饰的胡乱改造。比如某古装偶像剧,一群东方面孔的演员,身着大量白色、黑色、粉色、透明的分不清时代和民族的服饰,在清一色的古希腊罗马宫廷风格的建筑里,摆着各种夸张的欧美贵族式的造型,混搭诡谲的游戏风,透着一股魔幻诡吊之风。这种华而不实、舍本逐末的病态服饰审美,消解了传统服饰的民族性和形式美,变成了某种不伦不类的后现代拼贴,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无疑是一种破坏,对于文艺作品来说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此前文艺界对胡编乱造的玄幻剧、穿越剧、“手撕鬼子”之类的抗日神剧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剧等进行过严厉批判,倡导新时代文艺应具有“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使得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在总体质量上有了较大提高。当然,某些有意或无意篡改历史事实的作品依然存在,比如某部标明“历史正剧”的电视剧,把历史的罪人堂而皇之地塑造成了为国为民、呕心沥血的正面人物,不仅把那段历史中顽固自私的反派洗白了,更把原本的革命者改造成了圆滑、猥琐的人物,最终落得下架的下场。事实上,早在1997年,电视剧《雍正王朝》就打破戏说、传奇套路,以严谨的剧情与历史形成互文,被公认为历史正剧。从此,“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历史剧创作原则成为了行业共识。近些年,像《走向共和》《觉醒年代》等历史剧无不本着此创作原则,重建历史事件,重塑历史人物,赢得了观众的热捧和行业的称赞。事实证明,对于历史剧而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可以而且必须相融为一,那些以“戏说”“虚构”为借口篡改历史事实的文艺创作,都是对历史文化的戕害。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繁荣发展的根基,任何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篡改,对历史现象、历史真实和历史人物的任意解释甚至刻意歪曲,都是对历史的本质、真相和规律的否定,因而都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历史观,是必须坚决反对的。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使之能够沿着合乎价值理性的正确方向不断前行,换言之,任何歪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创作,都会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地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创造性转化,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重生,又要创新性发展,推进国潮文艺的不断破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向现代、走向世界。

  (作者系安庆师范大学美学与文艺评论研究中心教授、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