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粤明领衔回归《白夜破晓》官方阵容
16
11-24
■本报记者 王彦
2024年暑期档收官,危机与改变成了档期落幕时的主题词。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今年6月至8月的暑期档总票房为116.43亿元、观影总人次2.85亿。这两项数据不仅远低于去年同期的206.3亿元和5.05亿人次,对比2015年亦有落差。单片票房表现上,《抓娃娃》在档期内的市场表现可谓一骑绝尘,是唯一一部票房超30亿元的影片,暑期票房榜次席《默杀》13.48亿元,而《异形:夺命舰》刚超5亿元就位居第三。
告别夏天之时,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公开表示:“进入暑期档以来,尽管有百部左右的影片进入市场,但市场的表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与去年同期相比,观众人次、票房均下降22%,凸显出中国电影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可以说,危机已经到来,改变迫在眉睫。”对比突飞猛进的那些日子,2024年暑期档或许只是全年电影市场的一个缩影,中国电影已到了不破不立的时候。
破:“算法”失灵,观众并非一成不变
复盘今年暑期档,供给数量不缺,135部新片上映,基本与去年持平。有号召力的明星演员不缺,朱一龙、于适、张若昀、王俊凯等明星演员各有忠实拥趸。今年夏天也不缺名导演名监制的加盟,顾长卫、乌尔善、徐峥、陈思诚轮番上阵,带来了《异人之下》《解密》等国产工业化大片,但整体票房表现低于预期。
明星效应、大导品牌、工业化大片……以往能让一部电影卖座的“标签”“算法”纷纷失灵。观众去哪儿了——这个“天问”代替了纯粹的电影内容讨论,成为暑期档最令人瞩目的话题。在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看来,比票房更值得复盘、探讨的终极问题就是观众需求的问题,“电影永远和观众息息相关”。观众改变了,观影的社会环境、心理动因,乃至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产业都会发生新的结构性变化。在积累观众缘、满足观众需求之前,中国电影人既要认识整体性的观众,又要认识差异性的复数观众的需求。更紧要的,“不是今天观众喜欢的,明天就依然喜欢。许多爆款作品,恰恰不是按原来的成功模式和成功要素计算出来的。”尹鸿说。
最为直接的反映就是“算法”推测的营销套路失灵。有网友总结,首映礼上的夸夸团、自媒体大V的提前控评、路演现场的“观众小剧场”,早就严重透支了观众对电影品质的信任。一部作品如何找到观众、吸引观众入场?在经历了所谓下沉市场营销制胜的阶段后,至少今天的答案是明确的——重建观众的信任。换言之,观众不容易“拿捏”了,中国电影需要跟上观众的审美升级、需求升级而更上层楼。
立:回归本源,从故事和创新入手
经历了暑期档的热预期与相对冷反馈后,一个共识正在达成:今天的电影竞争不是电影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与短视频、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竖屏剧、虚拟现实文旅体验等多种多样娱乐形式的竞争,是如何让人们享受旅游山水之乐、享受宵夜朋友之欢时还能惦记着电影之美。中国电影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回归电影本源,从故事和创新入手,交出经得起万千目光审视、尊重观众心声的作品。
好故事是电影的本源。灯塔研究院发布的相关市场洞察报告提到,以“剧情”为主类型的影片面临新的挑战:“现实”是否足够真实?“催泪”是否刻意煽情?2024年春节档,贾玲领衔的《热辣滚烫》站稳票房冠军,戏外演员经历的真实“爆改”人生,一定是驱动人们走进电影院的重要缘由。▼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对比之下,今年暑期档“温暖现实主义”的故事讲述方式,遭遇了观众“是否刻意煽情”“故事是否足够贴地”的检验。
创作创新更是电影本分。100多年来,电影本就是伴随技术革新而迭代的产物。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指出,创新也许会有变革期的阵痛。“但中国电影的未来,一定属于探索者、创新者、孤勇者。今天的孤勇者,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知音。”
从这一角度看,今年暑期档不必唯票房论成败。因为这个电影的夏天,新导演创作新内容,新内容带来新观感,新观感迸发新场景,新场景革命新技术。
《从21世纪安全撤离》带观众经历脑洞大开的时空冒险;《解密》营造了沉浸式的历史时空,让人感受不同凡响的视听效果;《落凡尘》《白蛇:浮生》用新技术深耕中式美学下的文化魅力;《异人之下》首次将真人摹片动画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引人踏入“二次元”世界中的国风异人世界……
即便是类型片属性突出的《抓娃娃》和《默杀》,能分别越过30亿元和10亿元的票房线,也并非只靠“沈马”合体和悬疑反转一招鲜。《抓娃娃》创造的“楚门的世界”、《默杀》里反映的霸凌与反杀,都是“奇观”观照真实的生活,在类型中做出了微创新。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傅若清坦言:“中国电影期待的新力量,是不拘一格,不被旧话语、老观念所框定的;是应该有属于青年人的风貌与品格,不为名利、不存偏见的;更是尊重观众、守护好观众对电影信任的。”